不记得上一本读过的书是哪本了,也不知道是多久以前读的了,也不记得上一次悠闲的弹完一首歌是哪天了,总之我骨子里文艺的那个影子才是自己,然而我已不当自己好多年。
其实只是文艺不那么准确,文艺并且希望享受中等的物质生活,这本质上叫做小资,不过这些年不流行这个说法了,要么是小清新,要么是纯粹的小康,然而小资这个词自从我一眼遇上便如同一见钟情一样固执的认为这才是人类大同生活的美好标准,小资不同于小清新,小资是有享受生活的权利的,不必要寒酸;小资也不同于小康,小康有一种暴发户只注重物质生活的贪婪。小资也是对理想主义和现实主意的双双校正,避免你迷失在理想的路途和现实的大道,避免物质或精神上的偏科。
所以,一直以来,理想主义作为精神指导,指导着现实主义如何发挥作用,一路跌跌撞撞,终不离小资的情怀。
我写代码,是对智慧的交代,是对金钱的获取,是对自我优越感和物质生活的双双答复。
我坚持上班,是对现实生活的妥协,是对自我社会属性的认可。
我弹琴写字,是对自我的奖赏,是对理想主义的追溯。
终于我选择了一份稳定的工作,在业余的时候coding并以此谋利进而为小资储备物质,在不需要对智商肯定的时候弹琴写字并以此对心理进行安抚,觉得自己是个高等动物。由此我的24小时已经消失殆尽,被小资榨干,终于我是个功利主义者,自我主义者,与理想与现实都无关,只与我自己有关。
在23岁就开始操心妹妹的教育
在24岁谈一场永久的恋爱
在25岁走出温室校园工作
在26岁买车孝敬老爹身无分文
这一切都是为了自己心安理得的活在自己小资的世界,铺垫,伏笔——朝九晚五的工作,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幼吾幼以及吾之幼,老吾老以及吾之老。
生活是如此的淡定从容,如此的烦心劳体,如此的心甘情愿。终究没有逃离,靠得就是对最终逃离的一直向望。
–以下算是对26岁生日的交代–
1. 通过自我实现给自己的礼物
2、通过感恩家庭给自己的礼物
3、通过坚守爱情给自己的礼物
好像去年的生日日志近在眼前,去年的25岁 还深深的藏着一种面对25岁的恐惧,然而26岁的时候便会猛然释怀,我还走在26-30时空里的第一年,那一年的恐惧变成更多的希望,那一年的怀疑和思考变成更多的行动。这一年可能是至今为止人生改变最大的一年,你得相信有时候你只有把自己抛出去,抛出平常的轨道,给它更多变数,你才能发现这一抛的动能和潜力。
我终究是个孤僻的人,抛不动别人,就只有抛自己了。
我如此弱小,却又好像饱经风霜,我如此心灰意冷,却又生机盎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