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来弗洛伊德的泛性理论已经在当代不被主流心理学接受了,一切都往性上扯就好像中医里一切都往“气”上扯。然而其对心理学的一些原创式解释,尤其对意识和潜意识的划分至今来看应该也是伟大的,关于潜意识,至今也没有具有普世效果的解开面纱看到其真实面目的方法和手段。然而我们都得承认大脑的构造里使得人类可以产生潜意识。
他说,梦是接触潜意识的大门,梦是现实愿望的达成,梦是自我防御的机制。这些我是相信的,虽然并没有人能够像数学公式一样证明。 Continue reading “一次弗洛伊德式的自我解梦”
无聊的产物
说起来弗洛伊德的泛性理论已经在当代不被主流心理学接受了,一切都往性上扯就好像中医里一切都往“气”上扯。然而其对心理学的一些原创式解释,尤其对意识和潜意识的划分至今来看应该也是伟大的,关于潜意识,至今也没有具有普世效果的解开面纱看到其真实面目的方法和手段。然而我们都得承认大脑的构造里使得人类可以产生潜意识。
他说,梦是接触潜意识的大门,梦是现实愿望的达成,梦是自我防御的机制。这些我是相信的,虽然并没有人能够像数学公式一样证明。 Continue reading “一次弗洛伊德式的自我解梦”
我们都走在意志消沉的路上,
在路上,
寻找重新战斗的理由,
清晨的伏击是战斗,
每日的操练也是战斗,
战斗啊,
只为枪声平静归来是少年。
最近几个月被推荐了三本书:京东传、腾讯传、史玉柱脑白金营销哲学;
作为一个工科出身的人,虽然我对各种学科保持着猎奇心,但还远没到因为看了一本书就寄希望要成为专家的地步,推荐书的人是某个项目的合伙人,不外乎希望我能够在营销上支持他的想法去主动学习那些成功案例;
但讲真,这样的事情我通常会等价于急功近利,好比因为你觉得编程很重要,但编程的人不行,我还是自己学习编程吧,结果可想而知;课本终究是课本,案例终究是案例,实践出真知这件事说的还是很有道理,道理就在于强调“实践”和“真”;看书也可以出知识,相比实践的知识显然课本的知识被称为了“假知识”,那我们说的好听一些,可以改成:实践出智慧,读书出真知;
智慧的定义里包含了对环境和客观事物的综合应对,这种应对可能是建立在知识的基础上,也可能压根就是人类的直觉和天赋,但绝非仅仅依赖知识;
就好像我学会了如何投放电视广告,但也难再造就一个脑白金的“辉煌”,况且这种辉煌在不同的价值观下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知识好比你通过读书学会了如何开车,比如手要握住方向盘,脚要控制刹车和油门,眼睛还要看好路况;假如这就是开车的方法定义,驾校就不会需要那么长时间培养了;然而驾校也不是实践、只是试验,试验还是抛开了各种真实而危险的路况,所以开车的知识在于给你一辆车在一马平川的道路上把车移动,而开车的智慧大概在于给你去南京的指令,你从北京通过各种路况最终安全达到南京;你不用管路上遇到什么,智慧会临时指挥你;
所以我又想起了十万小时理论,虽然我不知道是否一定要十万小时的训练才能成为某个领域的专家获取智慧,但一定是同一个数量级时间的训练(视天赋不同);
我们穷其一生在追求智慧,智慧也在穷其一生耗尽我们的时间;所以,人生苦短,能遇见智慧之光的人都是幸运的,其他人就徜徉在知识的海洋里也不错,偶尔享受大师的智慧之光(读读传记、看看经典),但永远不要想着变成谁复制谁。
古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大概是能果腹的;
我小时候,农忙的时候忙,农闲的时候闲,不但果腹,还有余粮;
瓦尔登湖的生活,可以一年只劳作6周,其余时间休息;
而社会是一直进步的;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今天需要工作5天才能休息2天,除了那些完全不需要工作的人,大部分人似乎努力工作5天也只是换来了基本的生活资料;
是否大部分焦头烂额的5天工作,真的有必要,可能是现代协作的低效,也可能是必需品的稀缺与昂贵,但只考虑基本的生活资料,我断定不需要5/7的工作时长,理想的情况应该是2天必要工作果腹,5天时间创作或休息(考虑到基督徒7天的生活周期);
先尝试作四休三?或许这是后现代社会的一个开端象征;
其实我几乎从来没认真想过这个词,毕竟年轻,死亡太远;
听过一本书的名字大概叫:所有的年轻人都应该在30岁前死去;内容没看,可能30岁后在作者看来就跟我们看80岁后的人生一样,生存没有意义。
也听说过一句话:人类在完成生育后,作为生物其繁衍的任务已完成,其实就可以向死而生了,因为他生命的意志已经传给下一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