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弗洛伊德式的自我解梦

说起来弗洛伊德的泛性理论已经在当代不被主流心理学接受了,一切都往性上扯就好像中医里一切都往“气”上扯。然而其对心理学的一些原创式解释,尤其对意识和潜意识的划分至今来看应该也是伟大的,关于潜意识,至今也没有具有普世效果的解开面纱看到其真实面目的方法和手段。然而我们都得承认大脑的构造里使得人类可以产生潜意识。

他说,梦是接触潜意识的大门,梦是现实愿望的达成,梦是自我防御的机制。这些我是相信的,虽然并没有人能够像数学公式一样证明。 Continue reading “一次弗洛伊德式的自我解梦”

用心书写,人人都是作者

终于,我用上了心书的编辑器,简单,优雅!

我想这个还未公开的作品,终于初具雏形了,在这个短消息当道的世界里,为何我们要追求一个用于长文写作的平台,是时候谈谈情怀了。

很久以前,应该有一个聚合应用fllow5的创始人说过,在我们年迈的时候,用什么向我们的孩子证明我们曾经如此不堪或优雅的活过,当我看到这个问题的时候,并无答案,因为今天既没有书信的习惯,也没有日记的习惯,换句话说,我们没有留下什么。那么时间都去哪了?

一个可以预见的问题就是,我们还会继续每天忙忙碌碌,继续不会留下什么,因为满世界都在宣扬互联网时代,无纸化时代。是的,好像一个时代的到来就应该要切换一种生存模式一样..其实不然,今天的爱情依旧需要情书表白,我们没法用微信发表一篇情书,那为什么我们要在其他方面放弃这种表达模式呢,其实我们并非没有输出,只是被这个浮躁的社会挟制,输出的尽是些碎片,我们好像丢失了小学时候培养的最基本的作文能力,取而代之的是一种被微博培养的140字能力,于是我们极尽断章取义、哗众取宠之能事,在浮躁的朋友关系里,寻求着赞与被赞的小红点。

我是一个怀旧的人,即便小学时候的练笔在一次次搬家之后依旧与我形影不离,我想幸好那时候没有互联网,否则老师肯定让每个人在一个叫“**周记网”的地方练笔,批改,而到今天那些字节肯定早已灰飞烟灭。转念想想,20年后,那些年你博客、微博、微信里孜孜不倦表达的图文会不会也一样消逝?于是心书,就这么出来了——聚合每个人的心路历程,自动存档为书——它从一蹦出就带有个人回忆救世主的英雄主义色彩。是的,我们不能把互联网时代再拉回过去,但依旧可以踏着互联网的沃土播上过去的种子。——这是其一,为每一个人过去互联网的碎片重组而生。

其二,除了论语,还未曾见过140字可以流芳千古的短文。当然此话并非说长文就能流芳千古,况且我们要流芳千古做什么。仅仅是作为一个完整的人,表达一种完整的思想,我们需要长文。从阅读的惬意上我们可以感受,基本都是长文带来的满足,短文基本就是哈哈一笑,写作我想亦应该如此,长文让表达完整,表达优雅,更进一步,也许你不曾发现,当你长时间沉浸于表达的时候,时间是安静地,内心是平和的。而非写了几十个字开始等待赞和评论,这不是一种健康的表达方式。而心书的写,就是安静优雅的写,纵使有那么多博客的存在,我依旧找不到一个无障碍输出的净土,于是我们另辟蹊径,创造心书,希望能在阅读和写作中完整、平和的表达自己。我们还是坚信,生活不只有苟且,还有诗和远方。

你会发现有了一和二,一个水到渠成的事情,就是归档,在心书,就是排版成书!

归档的要义有两点:完整,有价值。

从一个人的角度出发,完整就是历史和回忆的完整,价值就是不偏不倚的表达。而千百年来,这一输出物就是——书,只是我们本能的以为,我们只有看的权利,写是那些人的事情。然而这个门槛并非一开始就有,直到有了出版社的存在。心书希望出书的自由能够像春秋时代的百家争鸣,如果你能够完整轻松的表达、如果心书能够优雅自动的排版,成书,你还在担心什么?

所以我们完整的搜集内容,我们倡导优雅的书写,只为了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作者,无论你的书有一个读者,还是有万千读者,我们算是切实的拥有了写的自由和书的能力!

二零一五年四月

 

 

 

 

沉默背后的年轻

最近修好了厕所里久不亮的灯泡,美言为了蹲厕所的时候看书,急忙找了本书塞进去,顺手就拿起了王小波这本“沉默的大多数”,我想王先生九泉之下得知此事定会不爽,不过我原意只是因为这是杂文集,适合“一个蹲”的时间。但又觉得,一般人若能有本书流于后世,即使因为没看头放入厕所也是莫大的幸福了。

几日之后,我发现这书的确适合放在厕所看,王小波的真实与奔放,他的口无遮拦,正适合厕所里的境况,让你看到点头的时候不知不觉帮助了下半身的进程。

此为说笑也,而我想说沉默的大多数,乃是年轻的大多数。

年轻的时候被压制,没有思想,年老的时候已成惯性,思维就停留在年轻的时候,最多是有想法也无心表达了。

而王小波不同,他终于在不太年轻的时候开始放肆的表达了,把当年那些沉默下去的苦水也好,怨念也好,又倒了出来,这时候你发现的确,你也和他一样有怨念。

当然,读过作者的时代三部曲之后,你会发现作者当年沉默,以及日后对沉默的爆发几乎都源于一个事情,那就是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这是时代的悲剧,一代年轻人的悲剧,让王小波一个人事后一点点的舒发出来。这是他的幸运,因为其实年轻就是比较扯的年代,不只是你自己扯,环境也很扯,于是很多事情就显得很荒唐。

不过又说回来,沉默背后最大的动力就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倘若作者没有这样的经历,也许即使面对的这样的历史,也依旧沉默了。就像今天我们的大多数,充其量从文学作品中对那段历史了解,然后跟随作品的思维评价一番,然后我猜大多数人还是体会不到那段历史之于一个年轻人的意义或者是破坏。因为我们不在其中,于是多数时候我们保持沉默。

我向来以为,历史是由少数人推动的,不是多数人的沉默或者抗议能够改变的,因为推动历史的是权利的力量,而不是口水的数量,所以我选择在这个口水漫地的时代,在大多数时候保持沉默,只要能够安享自己生活即可。

没有一种伟大不是因为悲苦

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却各有各的不幸——

但其实,不幸的家庭几乎都相同的催生着某种伟大,某种活下去的伟大。

活着的悲苦已经超然于家庭了,这是时代的悲苦,只不过恰好是这个家庭完完全全的彰显着时代的命运。你可以认为富贵的每一个亲人去世都是一种时代的变故,这里没有一个自然规律的死亡,几乎都是人文世界里的死亡,因此富贵面对的不是简单的节哀顺变,而是心灵面对这个时代一次次的坚韧。

一个老者口述的故事,读来有一种身临其境的采访效果,就好像电视里的纪录片,老者说几句便渐渐进入那个故事的时空,这时空极其深厚广阔压抑,甚至在老者每次抬头中断回忆的时候你都无法从这时空回过神来。

因为是一个老者自述,所以没有华丽的辞藻,有的尽是朴实无华的叙述,近于冷酷的叙述,最高不过大喜,最低不过大哭;然后就是这种平淡的叙述令人感受到主人公在那个时代面前的平淡活着。这种平淡背后还有一种人性的真实,就像《许三观卖血记》里的人物,丑陋而高贵的人性,才是最真实的人性,无论是吃喝嫖赌,还是亲情大爱。

富二代并不能永远的活着,无论败家子还是能干者,活着的永远只有面对生活的心。

玩笑–有时会改变生活

上个周五从图书馆借来这本书,阅读了十来页就带回来读了,那一种对现实的描述吸引了我

对米兰昆德拉的了解-最初是源于其名著“生命不能承受之轻”,从大学以来一直觉得晦涩难懂,有点像哲学,然而这第一本处女作“玩笑”却毫无那种晦涩,但同样流露出不少作者对那时那事的感慨,正因为命运给路德维克开了那么一个玩笑,作者也说是那时代历史的玩笑,这样的玩笑不止在路德维克一人。

有那么几点:

1、历史是会开玩笑的,无论是遭遇还是顺境,无论是有心还是无心,境遇本身没有可以炫耀的地方,因为在上帝看来那就是玩笑;历史给你的遭遇,没有理由因为自己的无辜而向人诉说当时的忍受是多么伟大,你只能说,玩笑选择了你;

2、沉默的大多数(集体)会对少数产生很大的力量,而这并无关这个集体的性质,无论你是正派还是黑帮,只要你属于这个集体,属于大多数,那么就会对集体之外的人产生致命的力量——正像路德维克在党内被自己的朋友,党员,上级甚至女朋友等人发落责难,尽管其本人的思想真的是无辜的——正像军营里的阿赛克斯因为“作假”被一群真正作假的人逼死,尽管其本人是彻底的老实人。

3、只有真正的爱情才能让一个人得到平静 无论这个人本身曾经多么失落 多么狂放。而因爱而产生的恨实则没必要恨,因为他只能滑稽的证明其实你更爱。

4、政治是一种你永远不知道什么时候可能就会牵扯到你的东西,尽管你看起来游离世外。但是因为你处于这个时代,你就必然会被牵连。

5、故乡,过去,旧情,这些美好都因为一个原因——就是他们已经逝去。而真正找回的时候可能已然不再美好,这是人性的弱点。

小说以一种多第一人称的方式展现,虽然读起来思维要不停的变换角色,但是两种角色身上看到的同一事物用两个第一人称描述则显得极为真实。就像两个人同时跟你讲说了当时的情况,但是视角和心理却是如此的迥然。更有一种侦探小说里谜底揭露的快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