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uro (week2-3) :知识大爆炸的另一种可能路径

  1. 重新熟悉Matlab,进行脑片边缘的检测和对比,以及对荧光点的跟踪,暂停这个项目,除了编程练习价值并没有太大
  2. 读了一篇基于深度学习的睡眠时相分析,看懂率75%;需要获得实验数据进行重现
  3. Allen Brain Lab的网站提供的API和SDK进行阅读,没找到有用的,系统设计有点复杂

接下来:

  1. 神经网络与机器学习(Matlab实践)
  2. 生命科学导论和概率论与数理统计
  3. Stanford NeuronScience 网课
  4. 再看两篇文献(再次检查术语的熟悉度)

天马行空(基于知识和想象)

  1. 常用语言文字(5000个)的编码可以更简单,无需26个字母或者多样的笔画,由此带来的新语言的诞生,但大脑对于冗余较少的信息解码较难,是否可以训练?
  2. 800亿个神经元的互相连接和组合可能是个天文数字,而每一个脑区的一部分神经元的某一种连接组合(用01矩阵表达)就可能代表了记忆的存储和行为的表达,而学习(记忆的重复)会加强这种表达,而遗忘(时间过长)则会减少连接组合的表达,继而引申两个假想:(1)是否同一个矩阵唯一代表一种图景,即在大脑从一万年前到今天不进化的前提下,仍旧可以通过学习知识产生记忆和认知将一些一万年前未曾连接的神经元连接了,那么一万年后如果大脑不进化,而知识在进化,意味着还有很多的神经元连接组合未曾被点燃,那么是否存在一种手段将这种连接随机化从而创造许多未知的知识和场景甚至是情绪(知识当然不是随机产生,从随机中去伪存真也是大量工作),最终这种人为连接的神经元是否可以加快知识大爆炸; (2)问题的质疑,是否对于不同个体,同样的神经元连接矩阵代表了不同的图景,类似1+1=2的认知对于不同个体是否是来自不同神经元的连接,如果是则假设(1)崩溃,但同时可以推断个体神经元组合对于知识的表征来自基因的预设,进而推断可能有些人从来无法将某些神经元组合连接学会某一种知识,而另一些人则很轻松,也就预示着知识的跃迁是个体造就的,其他人只是历史洪流的炮灰;

Neuro (Week1) – 活体实验的困境

2018年 5.8-5.14

书籍阅读和准备

医学生理学40% ,基础(细胞理论)+神经部分 

神经生理学0

认知心理学0

神经解剖学 1%

神经网络与MATLAB编程 1%

第一周以涉及名词和感性认识为主,对细胞和突触传递稍作深入理解,对大脑解剖的主干功能分区有初步印象,对生理学研究的方法和手段有初步印象

难点:各种生理学名词难以理解,各种生化大分子名词难以理解,生化大分子与细胞和神经控制之间的机理难以深入。

预计下周从实验数据和编程突破,遇到问题再深入理论;同时对把认知心理学当做辅助课程阅读,调节学习氛围

当下认知:神经科学不具备物理学的可预见性和逻辑推理性,造物的复杂性使得该学科符合大部分科学探索的“拾贝”模式,但逻辑性应该是物理世界的通性,所以可以认为所有拾贝模式的研究方法无非都是还未找到通用模式的替代方法;

天马行空(无知的想象)

  1. 人类通过动物实验得出结论,但却因为伦理无法对人体实验(除非意外损伤),那么活体实验的困境产生:不同物种间的行为分析是具有一致性(显然关于情感的高级表达是无法通过动物实验的)
  2. 通用模式设想:将已知的生理学(从分子和细胞层面,通过编程模拟),改变编程输入,获得与实验一致的输出,那么通过设置不同的感受器,并模拟感受器到动作电位的过程,最终交给神经网络程序进行输出,获得可预期的反应动作,如果设想反应动作和所有已知的实验行为一致,那么可以认为该模拟程序模拟了人体感官的基本输入-输出(但还未涉及学习和情感的输入输出),从而可以建立虚拟实验,不再依赖对人体活体的解剖;

 

产品演绎推理

基本事实FACT:

  1. 从工具出发,结合自己的工具特点走向社区
  2. 所有的优点、弱点都是针对目标人群而言
  3. 创造内容是核心竞争力——成功的社区特征

 

我们自己:

  1. 抓取大量的历史内容,注意是历史内容
  2. 排版成书给目标受众的满足感
  3. 【创造内容】给自己印书

目的:创造内容并Share,形成社区

综上,我们的逻辑是:结合我们的工具特性,针对目标人群30+女性(亲子、旅行),找到一个原创、分享动机

结论:(创造并分享内容之前APP先有)

  1. 服务目标人群,为了写书而原创内容,所以增加产品功能:原创(图文+视频)
  2. 电子书Share(为了“我出书了”的满足感,仅限公开、美、可传播的有分享动机,亲子类不太会分享)
  3. 因为单篇内容产生的容易度>书,所以最终要share单篇内容!?求解share动机,尤其是冷启动动机,可能的动机有三:
    1. (结合成书、保存pdf)图文比FB方便,好看,先分享到其他社交网络,期望形成闭环;
    2. (结合已有大量历史内容),类Story:所以考虑一个功能:历史上的今天, 公众号知道我所有的历史内容,每天给我一个提醒:“历史上的今天”;五年,三年前今天的我都一个当天回忆,创造内容;被动的接受,主动创作今天的内容;
    3. 创造内容的提醒,孩子生日,旅行出发日期;

关于订制成书

《万达工作法》这本纸质书的诞生,是心书在订制成书领域的首次尝试,我们希望互联网上有价值的内容,即使没有出版成书也 能从“订制成书”的角度出发印给需要的人。
当时间远去,互联网能给我们留下什么?是博客里的长篇大论、是微博的精锐观点、还是微信的生活琐事?我们认为是存在即是价值,互联网给每个人的是一份独一无二的图 文回忆,所以,心书不为别的,为每个人的回忆跃然纸上, 为有价值的内容沉淀为铅字!

从微信书说起

心书·微信书(weixinshu.com)诞生于 2014 年,全网首创 把个人朋友圈原创图文自动排版成书,心书做两件事:
1. 在用户的授权下,导出微信朋友圈的回忆。
2. 提供一键智能排版,并以微信书的形式承载回忆。

不知道你还记得自己的第一条微信朋友圈吗?还记得去 年今日发生的故事吗?纵使我们每天记录,回忆也正在离我 们远去,而我们希望心书让美好往事再现。

于是我们首创一种书——『微信书』——把每个人朋友 圈的点滴回忆一键排版成书,并印成纸质书永久珍藏,哪怕 只有一本。
在今天,微信书已经为数万人留下了微信回忆,当你和 家人、朋友一起翻起那本写满自己生活的书,嘴角的浅笑就 是对心书深深的鼓舞,所以心书从未止步,坚持全自动一键 排版技术,只为更多人、更简单的出书。

下一站


现在为了书的仪式感,我们还希望你的书内容更全面、 排版更优雅——给专业的你一本专业的书。

于是下一站,我们心书(www.xinshu.me)见:一个集合微 博、微信、博客、空间等全网个人回忆,提供优雅写作界面, 并随意组合排版、订制成书的平台,这可能就是自出版的一 种形式!

当然,我们期待“百家争鸣,好书沉淀”!

 

心书团队

2015年5月

硬件复兴的潮流

众所周知文艺复兴经历了中世纪漫长的“黑暗时期”,终因思想的开放,涌现了大量科技与文艺的人文光芒。

放在今天,经历了漫长的intel的封闭,终于我们看到了硬件开源的曙光。硬件对于普通人不再是神秘而无法参与的工作,像软件开源思想那样具有号召力,硬件也终于暂露出了它的原始魅力,所谓原始魅力,不是指成品,譬如手机。我们被手机这个硬件束缚了十几年,苹果、安卓,凭借软件的多元化把手机打造成了一个平台。因为我们每天安逸于手机的世界里,所以从不会去想原始硬件的魅力,比如一个扬声器,一个摄像头,一个信号发射器,那些我们小时候组装收音机的喜悦在今天已经难以看到,原因有二:1. 你组装一个收音机依旧可以,但是喜悦感还不如你去app store里下载一个新游戏或许。2. 你无法轻松的组装更为高级的硬件设备,至少不像软件工程师写出一个软件容易。

从google出了glass以后,硬件与互联网开始不是两路人了,以前电视归电视,电脑归电脑,眼镜归眼镜,屏幕归屏幕,而现在硬件和互联网要一起让你的一切硬件都联网,你可以设想你组装了一个收音机,但仅仅改进一点,它的调频和声控按钮都在你的iphone里,你可以在任何有网络的地方控制你的收音机,并通过iphone的听筒获得信息。当然了这个点子毫无实践的意义,任何一款智能手机都能方便的收听全球的广播节目。然而这个简单的硬件和互联网组合却会在其他领域的应用中显得熠熠生辉:

1. 硬件联网,不外乎其一 硬件和一个server联网,server实时处理硬件的数据,其二就是硬件和一个phone联网,手机实时和硬件通信。显然传统的互联网模式都只有一个server 服务所有的终端,但是若是让硬件功能跟着你走,就势必要让硬件跟着你的手机走,要知道server是不会动的。所以个域网是必要的。

2. 创客,不是纯粹的极客,他们懂得编程,更懂得如何make something real. 所以创客的成果更多是硬件成果,这个词最近流行甚于极客,背后也是源于硬件开发的复兴。

3. 一些硬件复兴的端倪:

  • tile,http://www.thetileapp.com/ 一个简单的小硬件设备,一旦和你的手机配对并开始适时通讯,那么tile所在之处均在你的控制之中,放钱包里,放车子上,防丢,就看你怎么用了。
  • 云相框, 把互联网社交网络分享的照片 显示在独立的屏幕上。 你在手机这里生活,却是屏幕那头的人的风景
  • parrot,遥控飞机很早有,但若上升到飞行器还需要一些装置,用你的手机控制,遥控飞机可以航拍,手机可以观看。
  • 还有一些穿戴设备类似实时体温计、脉搏计、血压计,戴在身上,却时刻采集你的体征到手机里,进而分析和预测

 

末了,我想做一个真的“时光机”。